德国传奇名宿洛塔尔・马特乌斯近日在专栏中再度炮轰德国国家队,指出球队在进攻端的 “临门一脚” 环节存在 “既不冷静、也缺乏足够经验” 的致命问题。这一尖锐批评直击德国足球近年来的核心痛点,尤其是在 2024 年欧洲杯和 2025 年欧国联等关键赛事中,德国队多次因把握机会能力不足错失胜利,印证了马特乌斯的担忧。
一、致命短板:从欧洲杯到欧国联的持续困境
在 2024 年欧洲杯 1/4 决赛对阵西班牙的比赛中,德国队全场控球率高达 68%,射门次数(22 次)远超对手(13 次),但直到加时赛才由维尔茨扳平比分,最终被西班牙队在第 119 分钟绝杀。这种 “雷声大雨点小” 的表现并非偶然 —— 欧国联对阵葡萄牙时,德国队同样占据场面优势却未能转化为进球,最终因换人失误打乱节奏导致失利。
更令人沮丧的是,2025 年 6 月的欧国联季军战中,德国队主场 0-2 完败法国,全场 20 次射门仅 3 次射正,姆巴佩的制胜球更是终结了其对阵德国队的 5 场进球荒。这一系列比赛暴露出德国队在高压环境下的心理脆弱性:球员在禁区内的决策往往过于仓促,缺乏冷静观察和精准处理的能力,例如哈弗茨在关键战中多次错失单刀机会,其 “技术全面但终结效率低下” 的特点被马特乌斯直接点名批评。
二、历史对比:从 “三驾马车” 到 “青春风暴” 的落差
马特乌斯作为 1990 年世界杯冠军队队长,其职业生涯以 “钢铁意志” 和 “大心脏” 著称。他与克林斯曼、布雷默组成的 “德国三驾马车” 在 1989 年意甲赛场创下 58 分夺冠的纪录,锋线三人组的默契配合和冷静终结能力至今被奉为经典。例如,1990 年世界杯决赛中,布雷默顶住压力罚入制胜点球,展现了德国足球传统的 “逆境中求胜” 基因。
反观如今的德国队,尽管拥有穆西亚拉、维尔茨等天才新星,却在关键战中屡屡暴露出经验不足的问题。2024 年欧洲杯小组赛对阵丹麦时,年轻球员在领先局面下未能稳住节奏,被对手通过定位球扳平;而 2025 年欧国联对阵匈牙利的比赛中,德国队虽然打出流畅配合,却因最后一传一射的 “短路” 错失扩大比分的机会。这种 “青春风暴” 与 “大赛经验” 的失衡,正是马特乌斯所担忧的核心矛盾。
三、战术困局:传控美学与效率足球的博弈
纳格尔斯曼执教以来,德国队尝试将传控体系与快速反击结合,例如通过克罗斯回撤组织、基米希转型右后卫等战术创新提升进攻层次。然而,这种 “技术流” 打法在面对密集防守时往往陷入僵局。以 2024 年欧洲杯为例,德国队场均传球次数高达 623 次,但关键传球成功率仅为 18%,远低于西班牙(24%)和法国(22%)。
马特乌斯在专栏中特别指出,德国队需要在 “控球率” 与 “进攻效率” 之间找到乐鱼官方平衡。他建议借鉴 1990 年世界杯的经验:“我们当时并非追求华丽的配合,而是通过精准的长传和边路传中直接打击对手防线。如今的球员技术更好,但缺乏那种‘简单直接杀死比赛’的狠劲。” 这种观点与德国足坛名宿萨默尔的批评不谋而合 —— 两人均认为德国队需要减少中场无效传递,增加 “垂直打击” 的比例。
四、未来出路:经验传承与心理重塑
针对当前困境,德国队需要从两方面进行改革:
- 战术优化:纳格尔斯曼应在保持传控优势的同时,增加高中锋战术的比重。例如,菲尔克鲁格作为替补登场时,其支点作用能有效拉扯防线,为穆西亚拉、维尔茨创造突破空间。2024 年欧国联对阵匈牙利的比赛中,这一策略已初显成效,哈弗茨在中场的串联与菲尔克鲁格的禁区压制形成互补。
- 心理建设:年轻球员需通过更多高强度比赛积累经验。例如,穆西亚拉在 2025 年欧国联对阵法国时多次尝试个人突破,但缺乏与队友的配合意识,这种 “单兵作战” 思维需要通过战术纪律来纠正。此外,球队可借鉴拜仁慕尼黑的 “逆境训练” 模式,模拟高压场景下的射门决策训练,提升球员的心理韧性。
结语
马特乌斯的批评并非全盘否定德国足球的未来。事实上,穆西亚拉、维尔茨等新星的成长潜力仍被广泛看好,德国队在 2024 年欧国联 7-0 血洗波黑的比赛中也曾展现出进攻端的恐怖爆发力。但正如马特乌斯所言:“足球是一项需要‘杀死比赛’的运动,我们不能永远活在控球率的幻觉中。” 若想重现 “日耳曼战车” 的辉煌,德国队必须在冷静与经验之间找到支点 —— 这不仅是技术问题,更是关乎足球哲学的深层变革。
